永寧中學的學生宣講員進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知識問答比賽。本報記者 明劍 攝
【發香港快遞集運倉為什麽會拒收】
今年12月5日是第35個“國際志願者日”。進一步弘揚志願精神,激發全體市民為建設更高質量的文明城市而接續奮鬥,今天起,本報推出“志願精神你我同行”欄目,重點報道我市優秀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志願服務項目及我市推動志願事業發展的舉措和成效。敬請關注。
長期以來,志願服務普遍面臨着人才、項目、資源和社區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常常讓活動找不到人,熱心的人找不到項目,如何讓一腔熱情找到“用武之地”?在小欖鎮,永寧中學青年志願服務隊聯動社區、老師、學生、家長四方力量,創新打造了永寧中學四方聯動志願服務基地項目,以基地為“紅色基因傳承”宣講點,為學生志願者與社區需求單位搭建一個資源對接的平台,推動紅色宣講和志願服務常態化、項目化同時,培養學生志願者成為社區志願服務的主力軍。
■小小宣講員“講得”又“做得”
11月29日上午,小欖鎮永寧文化活動中心,來自永寧中學的小宣講員研學永寧歷史展覽館,感受家鄉巨大變化,並進行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知識問答比賽和學習分享。現場他們各顯所長,唱紅歌、講故事,以“小切口”“小故事”講透“大道理”,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這是這支年輕隊伍的宣講特色——2020年7月,永寧中學四方聯動志願服務基地正式落地永寧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服務基地設立了宣講點扎根社區,由學生擔任宣講員,老師提供藝術創作指引,每月開展2場 “傳承紅色基因”志願宣講活動。
不僅“能説會道”,永寧中學的學生們還是一批志願小能手。以基地為依託,由社區提供志願崗位和崗前培訓,學校發佈志願崗位招募信息,志願者就可以自由選擇,報名參加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等活動。據瞭解,寒暑假期間,基地每天提供20多個志願服務崗位,吸引了超過750人次的志願者報名參加。而在非假期時段,每逢週末和重大節日,依然會開展恆常化的志願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還開展了小手拉大手的“志願家庭”行動,由學校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向學生、家長提供擔任志願家庭户主的機會,他們可自主發起、參與在小欖乃至全中山的志願服務活動。據瞭解,今年提交的志願家庭申請表已經超過100份,一個又一個家庭不斷傳遞出向上向善的力量。
“通過社區、學校、家長、學生四方聯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種模式享受公益善行的歡樂,做志願漸漸成為大家一種習慣。”永寧中學團委工作負責人羅結晶老師表示。
■服務不落空,需求有迴應
“簡單來説,我們這個項目就是通過資源整合讓志願服務更精準、精細,讓廣大熱衷公益的師生人人可為、處處可為。”羅結晶總結説。
今年,永寧中學與永寧社區簽署了關於“中學生志願服務崗位合作約定”,在原有合作基礎上,實現了需求與服務有效對接。通過該模式,青年學子有了更便捷的途徑去面對面瞭解社會的志願需求,也有了更多機會尋找到心儀的項目,充分調動了服務積極性。
社區義剪活動讓初二學生王欣欣第一次來到了敬老院,老人家暖心的笑容,讓她深刻感受到了做志願服務帶來的快樂。現在,關注志願招募信息已成為王欣欣和同學們的日常習慣,發現感興趣的活動,就會立即叫上身邊的同學、自己的父母結伴同行,奉獻愛心。
發揮同伴教育的優勢,青少年影響青少年,青少年帶動青少年,隨着永寧中學的“公益之花”越開越盛,這樣的故事也越來越多。目前,永寧中學已培養出10名以學生組成的核心宣講員,450名學生志願者活躍在社區各處,永寧社區團委書記麥林坤錶示,接下來,社區會和學校加緊聯繫,根據學生的特長,培養更多的宣講員 。